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 蔡典佐】受到北極震盪影響,今年冬天台灣極度寒冷,一波一波的寒流帶著十度以下的濕冷低溫,高山紛紛降下大雪,讓市面上各式保暖商品紛紛熱銷,各品牌羽絨衣全台就賣出七十萬件,業績超過三十億,今年新推出的「發熱衣」也狂銷數十萬件,市場規模上看五億,目前已經超過八成缺貨,再不買就得等明年。紡織專家建議,挑選好的羽絨衣,一定要經過摸、捏、聞三道程序,觸感越輕柔表示羽絨越多,保暖性通常越足夠,另外也可以用手捏捏看羽絨恢復蓬鬆的速度,越快恢復表示羽絨成分越高,除此之外,因為羽絨是鴨、鵝的副產品,處理時必須去除異味,選購時最好仔細聞聞看,越沒有異味表示處理越好。對於今年的市場新寵發熱衣,紡織專家透漏,因為蓄熱保溫效應,一般棉質厚重衣物就可以提升溫度達一度,大賣場、市場及國內外平價服飾品牌推出的遠紅外線保暖衣、極暖衣甚至厚重的羽絨衣的發熱能力都與棉質衣物相仿,雖然價格較低但保暖效果不明顯,實際上只能保暖不能發熱,不能稱作發熱衣。目前市場上真正的發熱纖維材質,應能持續發熱至少三至五度以上,材質輕薄不厚重,觸感介於綿跟絲之間,價格在千元以上,目前台灣僅有少數幾家本土機能纖維品牌有能力推出,消費者選購前一定要確認產品經過SGS等國際認證機構的實驗報告,千萬不要貪小便宜,才不會花到錢買到一...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兔年不「兔草」 改穿壓克力纖維善待兔寶寶
Posted by 小孫
下午5:56
本報2011年2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消費者穿在身上軟綿保暖的兔毛製品可能來自生剝活體的成品!動保團體15日揭露中國瀨兔養殖及剝皮錄影帶,每件皮草都來自一條生命,提醒消費者,勿以為「兔毛」是可再生較不殘忍的商品,呼籲消費者減少對動物造成的痛苦與殺戮,選購其他人造材質的保暖衣物。在進入華人兔年同時,每年有來自中國、數以千萬計的兔子,因為皮毛的需求被屠宰、剝皮,成為「兔草」,它們用在各式服裝、鞋靴、配件及吊飾上。更有不少人甚至認為兔毛有如羊毛,只是將毛剃下,之後可以再生。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佈的錄影帶顯示,占全世界兔毛供應量9成以上的中國,許多兔子雖被電暈或癱瘓,但還未死亡,即被活活剝下毛皮。大型屠宰場先將兔子電擊後,將兔子單腳掛在鐵勾上便開始剝皮;小規模飼養的農戶,許多則自行屠宰。此外,這些皮草再經過一連串的藥物洗滌、浸酸軟化、鞣製、各式顏料的硝染過程,不知累積了多少種如甲醛、硫酸、鉻等各式化學藥劑及重金屬,最後製成各式各樣的產製品販售給不知情的社會大眾。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這些飼養的農民並沒有因此而致富,而飼養製造皮草過程所造成的污染將河流染成紅、藍、綠等顏色,當地農田因此受損,造成食品安全風險,無法達成永續。陳玉敏指出,10年前全中國獺兔飼養...
訂閱:
文章 (Atom)